解构所谓“争夺中国燃气”一文中的谬误与谣言
2010年4月26日,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召开特别股东大会,会议最终做出了罢免李小云、徐鹰董事职务的决定。当这场捍卫公司制度的正义之战刚刚取得胜利之时,徐鹰便气急败坏地跑来留下了他的“临终遗言”:“你们敢罢免我,我要找央企来收购你们!”5月9日,国内某杂志上刊登了最新的徐鹰版系列媒体文章,文题为“争夺中国燃气”(下称“争夺”文)。国内媒体在转载这篇文章之时,也有部分网站使用了“中国燃气控制权之争”、以及“争夺中国燃气:两大巨头另有所图”的题目。该文秉承了徐鹰一贯的颠倒是非的文风,试图为中国燃气公司找点“麻烦”。当然,“争夺”一文与以往刊发的徐鹰媒体系列文章还是稍有不同,毕竟这是在徐鹰被罢免之后正式在大陆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一、“争夺”一文的刊发背景
自中国燃气董事局3月3日罢免李小云、徐鹰主席及副主席职务以来,徐鹰已经指使他的手下在媒体里炮制了多篇文章,其中主要包括:
1、“韩国SK虎视眈眈 中国燃气控制权激烈争夺”;
2、“再陷高层动荡 中国燃气未了局”;
3、“中国燃气谁属:众买家谋划接盘”;
4、“海峡金融对中国燃气全体股东的呼吁”;
5、“海峡金融致中国燃气全体股东和香港交易所的公开信”;
6、“惟恐央企搅局 中国燃气股东争夺董事局控制权”;
7、“中国燃气高管动荡犹似国美 股东大会拟为‘新人’补办手续”。
在李小云、徐鹰董事之职被罢免之后,海峡金融在4月27日的香港信报上刊登广告,题目是“海峡金融对2011年4月26日举行的特别股东大会结果发表声明”。在此之后两周,“争夺”一文正式出炉。“争夺”一文老调重弹,凭空捏造央企欲收购中燃的谣言,并以此为徐鹰扬幡招魂。
除了上面所提及的几篇大作之外,在中燃股东大会召开前夕,徐鹰等人还在媒体里抛掷了一系列报缝式文章。在徐鹰炮制这一系列媒体文章为自己的倒台而狡辩的时候,他与刘志和私底下重金收买黑恶势力,试图组织数十名不法分子冲击中燃的特别股东大会现场。在会议召开的前一天,徐鹰指使了20余名不法分子跑到会议所在酒店进行踩点,其中还混杂了一位次日在会议现场搅闹的所谓“小股东”。可惜,他们的阴谋最终还是败露了。这不失为徐鹰“临终”之前的一件“憾事”。
二、“争夺”一文在抄袭谁?
“争夺”一文虽然长篇大论,但是在论点上基本抄袭了“中国燃气谁属:众买家谋划接盘”一文(徐鹰一伙发表于3月25日)的格调。例如,“中国燃气谁属”一文先是声称,“正是由于没有绝对优势的大股东才导致刘、黄被抓之后的董事会也在近期出现内部分裂”,而后便大篇幅地制造某某国企要来收购中燃的谣言。 比如,该文造谣说,“这其中包括华润集团、中石油、中石化、新奥能源(02688.HK)、北京控股(00392.HK)等。听说他们都在与中国燃气探讨入股的事宜。”(对于徐鹰这篇大作的批驳,可见参见“谣言止于智者:严斥所谓‘中国燃气谁属:众买家谋划接盘’一文”,http://blog.sina.com.cn/u/2023256817)
“争夺”一文与“中国燃气谁属”持有几乎完全相同的论调和逻辑。作者在此坚称所谓的“中国燃气内部分裂”说,但没有将罢免李、徐事件说成是“国资与外资之争”。而后一种观点则为“海峽金融不惜一切 力阻外資掌中燃”以及“惟恐央企搅局”两篇文章所强调。与“中国燃气谁属”一文略有不同的是,“谁属”文使劲地拉着华润说事,而“争夺”文这次重点逮住了中石化和中石油。尽管这三家央企从来也没有与中燃董事局就“购并事宜”有过任何的协商,更没有达成任何的成文备忘录,但是徐鹰就是死活要把人家拖下水。
三、“争夺”一文的荒唐逻辑
在李、徐被正式罢免之前,徐鹰几乎在每一篇媒体文章中都编造一些子虚乌有的原因,来掩盖自己的恶行,欺骗社会公众。这些编造出来的原因每每各不相同,前后矛盾。(详细分析可见,“徐鹰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剖析徐鹰媒体五部曲的荒唐可笑”两篇文章,http://blog.sina.com.cn/u/2023955935)当然,由于“惟恐央企搅局”和“中国燃气高管动荡犹似国美”两篇文章的发表时间非常接近,因此二者之间相互抄袭,都把李小云、徐鹰被罢免的原因,胡扯成“对液化石油气业务的发展存在意见分歧”。
“争夺”一文与以往不同的是,没有直接为李小云、徐鹰被罢免进行诡辩,而是罗列了两个驴唇不对马嘴的理由,进行了一番“深度分析”。
首先,“争夺”一文在题记中“大胆地”下了一个结论,“围绕中国燃气控制权之争,外资、民企、国企轮番登场,这正是国内城市燃气市场激战正酣的一个缩影”。按照“争夺”一文的这一说法,李小云、徐鹰无论干过什么损害公司的事情,如果大陆燃气行业上的市场竞争不激烈,那么他们便不会遭到罢免。为了迷惑读者,作者还使用了所谓的“轮番登场”、“国内油企巨头魅影频现”等若干似是而非的论断,进而试图模糊李、徐被罢免事件的真实性质。
其次,“争夺”一文的作者把李小云、徐鹰遭罢免事件的原因再次归结为“内部分裂”,而之所以会“分裂”是源于“没有占绝对优势的大股东”,并通过特别股东大会的投票结果加以佐证,“攻守之间,在李、徐去留问题上,董事会内的阵营逐渐明朗:前总经理刘明辉及其下属与韩国、阿曼和印度等外资股东暂时结盟;国有股东海峡金融和中石化保持一致,但后一阵营持股仅约一成,未临投票,胜负已决。” 仿佛股权结构分散就会让一家公司的董事会内部“争夺”起来,正、副主席就会被罢免。作者照搬这个荒唐的逻辑,真是低估了读者的智商。
“争夺”文的这一写作角度实际上是“韩国SK虎视眈眈”等文章的一贯手法,其将中燃的股东投票罢免李、徐,说成是董事之间搞“结盟”,说成是中燃的控制权之争,说成是有人要夺权控股,以此掩饰李小云、徐鹰违背董事操守、搞内幕交易的行为。中燃董事局为了捍卫上市公司的基本制度规范的举措,被徐鹰一伙歪曲为董事局主席及董事资格的“商业选举战”。
这里必须要明确的一个事实是,为什么中石化投票反对罢免李、徐,但是中石化却没有对此发表任何的公开言论,也没有对此向中燃董事局发表自己的任何看法。为什么静静地投了一票,就悄悄地离开了?事实上,徐鹰一伙这次为了垂死挣扎,海峡金融再次假借其上级领导机关的旗号(手法与陷害刘、黄完全一样),向中石化的领导施加压力,才有了这样奇怪的一幕。所谓“阵营”说,只是徐鹰等人的单相思罢了。海峡金融在其声明中指责中燃的外资股东搞“游说”,实际上是在贼喊捉贼。
“争夺”一文沿袭了“中国燃气高管动荡犹似国美”一文中模棱两可的套路,将中燃罢免李、徐事件类比于“国美”事件。但是,二者究竟在哪里相似,又在哪里不似,两篇文章的作者都语焉不详。试问,徐鹰伪造政治身份,长期欺骗中燃高管,是否与“国美”相似?徐鹰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阴谋制造“刘、黄被拘事件”,是否与“国美”相似?号称“国资”的海峡金融搞内幕交易,损害中小股东利益,是否与“国美”相似?徐鹰肆意践踏公司制度,擅自任命公司总裁,是否与“国美”相似?徐鹰雇佣黑恶势力,威胁恐吓中燃高管和股东家属,是否与“国美”相似?徐鹰在媒体里不断编造谣言,给中燃公司制造麻烦,是否与“国美”相似?所谓“国美第二季”不知是从何谈起!
四、海峡金融真的是输家吗?
“争夺”一文大篇幅引用海峡金融在中燃特别股东大会之后所刊发的声明,几乎是转载了这一声明。其目的并非是想论证什么观点,只不过是想继续通过海峡金融的笔,来抹黑中燃公司。再说具体一点,就是因为许多大陆读者看不到信报上的这则广告,所以“争夺”一文的作者唯恐海峡金融的“声明”收视率有限,所以就装模作样地引用了一番。
紧接着,该文的作者就下了一个颠倒是非的论断,“海峡金融成为中国燃气董事会斗争中最大的输家。”果然如此吗?任何对中燃事件有所了解的人士都可以清醒地看出,海峡金融不是输家,原因很简单:
第一,海峡金融虽然名义上是“国资”,但长期以来被徐鹰一伙把持成了私人的“小金库”,帐目一团混乱,从来不向其上级政府机关汇报。这次,李小云、徐鹰被罢免,海峡金融的上级政府机关正好把握这一时机,对该公司进行彻底地整顿,以确保“国资”的利益;
第二,徐鹰一伙为了夺权自肥,严重破坏了中燃公司的运营稳定与股东利益,这同样也就让海峡金融本身的投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彻底清除徐鹰一伙,从根本上改善了中燃公司的管治架构,保证了海峡金融的长期利益;
第三,罢免了李小云、徐鹰,仿佛海峡金融在中燃董事局里失去了话语权。其实不然。海峡金融的上级领导机关照样可以派出德才兼备的人士来中燃董事局工作,海峡金融抛弃掉徐鹰这个假“国资代表”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海峡金融在“声明”中说,“呼籲香港監管機構、德勤和普華永道對劉明輝、黃勇及庞英学等人利用關聯公司,在中國燃氣獲取不當利益,給中國燃氣帶來經濟損失的情況進行認真審查,並向社會公告,以維護全體股東利益。”这里,徐鹰所谓的“关联交易”,已经是5、6年前的陈年旧帐了,他怎么现在才想起来呢?早前干什么去了?是“知情不报”的毛病早就有了,还是这个时候非要跑出来肆意歪曲事实?海峡金融在抹黑中燃公司的同时,对自己搞内幕交易的事实却只字不提,对海峡金融的董事跑去支持中裕燃气违规摊薄中燃的股份一事也只字不提,可见其贼喊捉贼的用意了。
五、“争夺”一文中的谬误
徐鹰版的媒体文章中总是充斥了各种谬误,“争夺”一文显然继承这一“优良传统”。这里举几个例子。
该文声称,“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李小云现为该中心主任,徐鹰为其助手,两人代表海峡金融在中国燃气董事会任董事。” 其实,海峡金融从来没有与中燃董事局签订任何的董事派出协议,也就是说从来也没有任何的法律文件表明,李小云和徐鹰是代表海峡金融的。一个比较准确的说法是,李小云和徐鹰控制海峡金融,而不是“代表”海峡金融。由此可见,“争夺”一文的作者对于中燃董事局的法律结构是非常陌生的。
比较反讽的是,“争夺”一文还直接把“惟恐央企搅局”文中的谬误照搬了过来,“中国燃气还指出,罢免李小云、徐鹰的另一个理由是,该二人在中国燃气危机时与有关央企秘密接触。”实际上,这个理由是海峡金融在4月12日刊发的“呼吁”中炮制出来的。中国燃气的公告中从来没有将这个理由作为罢免李、徐的原因。由此可见,“争夺”一文的作者对于中燃董事局的历次公告也没有认真看过。
尽管如此,“争夺”一文这次还是努力地制造了一个新的谎言,“4月26日,中国燃气的股东会议现场,火药味十足。原定投票时间一小时完成,但多名股东代表与管理层在会场内针锋相对,令整个过程拖延逾四小时。多名小股东质询两名联席董事总经理庞英学及梁永昌,李小云和徐鹰被罢免之后,是否会影响中国燃气在内地的项目,庞、梁未予回应。” 首先,股东大会当日,在现场搅闹的就是徐鹰花钱雇来的几个“小股东”,这几位人士所提出的问题全部是徐鹰及海峡金融在媒体里已经反复叫嚣的陈词滥调。所谓“针锋相对”其实就是在无理搅闹;其次,来自海峡金融公关公司的一个“小股东”反复纠缠,他的问题是“是否淮南和宝鸡的地方政府已经取消与中国燃气的合作?”。这其实就是徐鹰在媒体里炮制的一个谣言。当时,中国燃气MD梁永昌先生立即表示自己没有听说过这个消息。而中燃公司的另外一位MD庞英学先生根本就不在会议现场。由此可见,“争夺”一文的作者对于会议的基本情况完全不了解。
总之,徐鹰一伙在安静了两个星期之后,抛掷出所谓“争夺中国燃气”一文,其目的是继续散布徐鹰的那些凭空捏造的谣言。笔者把这篇大作反复看了几遍,却发现其字里行间,横竖就写着这么一句话,“徐鹰先生,魂兮归来!” |